十年生死一朝還鄉,僑批牽動潮人一家五代命運
十年生死一朝還鄉,僑批牽動潮人一家五代命運|潮僑四海⑦
在汕頭市檔案館“潮汕僑批檔案館精品展”展覽的角落,一封從歌冊上剪下單字,拼成的家書引人駐足,其背后的故事令人淚目。
潮汕華僑謝昭璧的祖父謝逢記1905年過番新加坡謀生。十年生死兩茫茫,其妻池容順帶著兒子艱難度日,望眼欲穿卻等不來丈夫的音信。她略識字但不會寫字,于是便拿起家中泛黃的歌冊,邊唱邊找出自己需要的字,再將字剪下來,拼貼出一封“家書”。
日前,南方日報、南方+記者采訪了謝昭璧的孫女,在汕頭從事僑務工作的謝嘉琳,聽她將僑批故事娓娓道來。
一封“救命批”救活一家人
謝家先后有三代共13名親人下南洋“過番”,歷經百余年。
“我祖父珍藏了僑批368封,主要是1949年至1990年期間的僑批,均來自新加坡,寄出者主要為謝昭璧的父親、姑姑和妹妹?!敝x嘉琳告訴記者,6年前僑批均已無私捐贈汕頭僑批文物館,這封 “歌冊批 ”在僑批中尚屬少見,也是家情、鄉情、國情和海外情勢的見證。
謝昭璧原是揭陽縣僑聯委員、玉滘公社僑聯主席,從事僑務工作30多年,還帶頭出資建設玉滘戲院,一生愛國愛鄉。
謝嘉琳從小耳濡目染,望著一封封銀信被整齊放在相框里,不由得升起一份對僑批的崇敬。
謝昭璧經常給謝嘉琳講述先輩過番的艱苦生活——
抗戰時期,僑批業受到很大影響,經常斷批斷銀。恰逢1943年大饑荒,家里已經揭不開鍋,上頓不接下頓。謝昭璧的母親變賣了良田等家產后,依然無法支撐,無奈之下只能夠將他賣給稍微富裕的家庭,以求他能活下去。
就在謝昭璧準備離家之際,門口一聲“批到了! ”原來是父親的批款到了,給全家人帶來了希望。不得不說,這真是一封及時的“救命批”。
批款成為后代求學的支撐
謝家最晚的一封僑批,落款時間為1990年10月23日,出自謝昭璧的妹妹謝映貂之手。
“僑批精神已演化為長輩對晚輩學業的支持?!敝x嘉琳向記者解說道,家族一向重視教育,從前批款到、分用途后,其中必定有一部分錢款是適齡學童的學業資金。
“祖爺爺給孩子們寄的批款中,就有一部分是學費,到了大伯讀大學時,他的姑姑則從新加坡寄批支持他的學業……如此代代相承,重視學業的傳統便被保留了下來?!敝x嘉琳說。
謝嘉琳非常爭氣,于倫敦大學學成歸國后,便一直在北京、香港等一線大城市從事金融工作。后來,看到國家對僑務工作的大力支持后,身為僑五代的她備受鼓舞,并堅定地選擇了僑務相關的工作崗位,愿意為此盡一份綿薄之力。
“潮汕地區的僑務工作非常重要?!敝x嘉琳向記者介紹道,針對海外華僑的聯絡工作,以及對國內歸僑的為僑服務工作,成為僑務工作的兩大主題。
謝嘉琳初中就讀于汕頭市第十二中學,其前身是由華僑集團于1955年通過僑批捐款,投資興辦的“汕頭市華僑小學”。步入新世紀后,許多海內外學生,向有關部門提出請求,希望能幫助他們重拾母校這段歷史,借此寄托鄉愁。
在汕頭市僑務部門和金平區委區政府的聯合指導支持下,“汕頭市華僑小學舊址”牌匾日前在汕頭市第十二中學順利掛牌。謝嘉琳一直在跟進這項掛牌工作,感嘆道:“能夠為母校做好宣揚華僑歷史的工作,是十分有意義的,我為能延續爺爺的心愿感到自豪?!?/p>
【記者】沈叢升
【實習生】許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