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黑色垃圾袋竟被罰 各國扔垃圾原來這么多講究
中國僑網9月23日電 題:用黑色垃圾袋竟被罰!各國扔垃圾原來這么多講究
據意大利華人街微信公眾號報道,最近,羅馬發生多起市民因用黑色垃圾袋而被罰的事件。原來,羅馬要求扔垃圾必須使用透明或半透明垃圾袋,否則會被處以25-500歐元的罰款。
據了解,這條規定在2019年8月就由羅馬當時的市長拉吉簽署,其中明確,垃圾只能放在垃圾箱內,并且垃圾袋必須是透明或半透明的,嚴禁使用黑色垃圾袋。規定的初衷是便于垃圾分類,因為透明垃圾袋可以很好的看清里面的內容。
很多國家對丟垃圾都有詳細規定,也總有人因為沒搞清當地扔垃圾的規定等受罰。各國在扔垃圾上有哪些注意事項,哪些不當行為容易被罰?
意大利
2018年,意大利環保執法機構對亂扔廢舊物品、亂丟垃圾、違規處理廢棄危險物品等行為加大了處罰力度。違反垃圾處理規定情節嚴重者,還被處以6個月至3年監禁。
根據規定,隨意丟棄垃圾者,將被處以25歐元至99歐元罰款;從汽車上向外丟雜物者,最高可處以422歐元罰款;亂丟廢紙、口香糖等微小垃圾者,將被處以30歐元至150歐元罰款;亂扔煙頭者,將被處以300歐元罰款。
德國
在德國,如果沒有按規矩扔垃圾,也極有可能收到讓人肉疼的罰單。

幾年前,德國薩克森-安哈特州一座居民樓的九戶居民就因不按規定投放垃圾,收到1700歐元的罰款單,折合約13000元人民幣。
因九戶居民共用幾個垃圾箱,督察人員在放塑料的垃圾箱里發現了餐巾紙和放咖啡渣子的袋子。由于不能斷定具體是哪家所為,所有住戶都要分攤罰款。
德國的生活垃圾主要分為六種:生物垃圾、廢紙、包裝類垃圾、剩余垃圾、廢舊玻璃和有毒廢物。不同的垃圾桶會有不同的顏色,每個州對此的要求也不一樣。德國居民們每年都會收到一份垃圾日歷,上面會清楚的寫出不同地方不同地區收垃圾的時間。
法國
法國是最早推出垃圾分類和設立公共垃圾桶的國家。早在1884年,當時的法國塞納省總督就已經提出垃圾三分法:紙張、布料等為一類,玻璃、陶瓷為一類,其余的生活垃圾歸為一類。
如今的法國,更是擁有完善的垃圾分類回收體系,居民亂丟垃圾會收到罰單;丟棄建材垃圾和大型家具需要事先通報,獲得市政府允許等。此外,醫藥用品回收在法國也有嚴格制度。比如,過期的藥物就需要被送回藥店。自己家中使用過的針筒和針頭,處理時需要和相關機構聯系。
2020年,新冠疫情后,法國還將街上亂扔口罩和防護手套等垃圾所受罰款的金額提高至135歐元(約合1080元人民幣)。
英國
在英國,如果沒做好垃圾分類,隨便亂丟,不光會被拒收。還有可能被鄰居投訴,甚至直接被罰400鎊。
像電水壺等小型電器,得扔到街道帶粉色的回收箱里。用完的電池,收集好,丟到超市專門回收電池的存放桶里。
而像洗衣機等這類大件電器,就需要聯系廠商幫你回收,或自己送到當地回收中心,也可以付費讓他們上門來取。
藥品回收和法國類似:沒用過的、過期的或者不再需要的藥品需要送回藥店進行回收,裝藥品的塑料瓶可扔進垃圾桶,裝藥的紙盒子屬于可回收垃圾。
葡萄牙
這兩年,葡萄牙加大了對亂扔煙頭者的處罰力度。根據該國新法,在公共場所亂扔煙頭須繳納罰款。該法還概述了收集和處理煙草廢物的措施。
據報道,煙頭、雪茄或其他煙草制品被視為固體生活垃圾,被禁止“在公共場所回收處理”。此外,未將煙頭扔進垃圾箱者,包括在合法吸煙區,將被處以25至250歐元的罰款。
日本
日本對各地的垃圾分類幾乎達到了“極致”的標準。
一個礦泉水瓶——瓶蓋、瓶體、包裝膜分屬三類垃圾,必須分別丟棄。而對于不按正確時間、地點和分類進行垃圾投放的行為,根據日本《廢棄物處理法》,亂丟棄行為最多可被處以5年有期徒刑并處罰金1000萬日元(約60萬人民幣)。
此外,在日本,垃圾處理屬于市、町、村等地方自治體的職責范圍,即使在一個城市的不同地區,垃圾分類規定也不盡相同。有的地區垃圾分類有十種左右,有的則細分為幾十種類別。不論本國人還是外國人,在任何地方政府辦理居住手續時,都會得到一本詳盡指南。
韓國
在韓國,不同的垃圾需要分門別類用指定垃圾袋裝。這些垃圾袋在市政府規定下統一生產,有不同的顏色和規格,價格也不便宜。
值得一提的是,韓國對廚余垃圾等要求不“破袋”,保持袋子表面干凈整潔。扔垃圾時,飲料的分類也有講究。比如在韓國街頭的咖啡店,點了一杯冰飲品的話,冰塊和殘余液體、吸管杯子、杯身的紙托都要分開丟。
即使喝一杯酸奶,也要把盒子洗干凈、風干以后,再按規定扔掉。
如果違反規定胡亂分類,一次至少返款10萬韓幣(約500塊人民幣)。
還有一些國家在丟垃圾上也有自己獨特的規定。
像新加坡,管理和法律之嚴早已名聲在外。如果游客隨地吐痰、丟棄垃圾,將被罰款1000新元;在泰國,專門有24處海灘全面禁煙和禁止丟棄垃圾,一旦違反將被處以1年監禁或2萬人民幣罰款;新西蘭還設有垃圾桶監督員,他們會提前對可回收垃圾桶進行檢查,根據不可回收垃圾的比例實施警告、拒收等。
(稿件來源: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;ID:qiaowangzhongguo;資料來源:綜合自意大利華人街微信公眾號、歐洲時報、中國新聞網、人民日報、環球網、央視新聞等;作者:何穎)
